“公司高管一年狂赚4个亿! ”盈胜优配
最近,贝壳董事长彭永东的薪酬被顶上热搜。
但仔细一看,这4亿元里超过97%是“纸上财富”,实际到手的现金只有1000多万。
这场被误读的“天价年薪”背后,藏着港股市场的特殊规则和一场精心设计的股权游戏。
97%是“空气”
翻开贝壳2024年财报,彭永东的薪酬组成让普通人直呼看不懂:4亿元总薪酬中,工资和奖金加起来1176万元,剩下的3.89亿元全是“股份支付费用”。
这个数字听上去吓人,但实际是会计做账的“障眼法”。
2022年贝壳在香港上市前,一次性给彭永东发了7182万股限制性股票,按规则要把这笔钱平摊到未来十年的报表里。
换句话说,这3.89亿只是账面上的分摊成本,既不是公司真金白银的支出,也不是彭永东能立刻套现的收入。
对比其他房企大佬,真相更明显:龙湖董事长陈序平2023年实际到手3467万元,绿城张亚东1217万元,而彭永东的现金收入(1176万元)甚至比他们还低。
不送股票就退市
贝壳给高管狂塞股票的真正原因盈胜优配,藏在港股的“同股不同权”规则里。
这类公司必须保证“超级投票权”高管的经济利益超过公司总股权的10%,否则可能被强制退市。
但2022年准备回港上市时,彭永东和联合创始人单一刚的持股比例加起来不到5%。
为了保住上市资格,贝壳紧急给他们送了1.26亿股限制性股票,硬生生把两人股权拉高到合规线。
这些股票十年内不能卖,但会计规则要求提前把市值算进薪酬表,这才制造出“年薪数亿”的惊人数据。
超级投票权的权力密码
股权游戏的另一面,是贝壳牢牢攥在创始人手里的控制权。
虽然左晖去世后,彭永东只持有公司5%的股票,但他手里的B类股每股有10倍投票权,实际掌握22.1%的话语权。
这种“一股顶十股”的设计,让高管团队用少量持股就能掌控公司。
京东刘强东更夸张:持股11.7%,却通过B类股掌握72%的投票权。
贝壳的AB股架构,本质上是为了防止外部资本抢夺控制权。
基层员工与高管的财富断层盈胜优配
当高管薪酬冲上热搜时,贝壳20万经纪人的平均年收入只有8.2万元。
有经纪人自嘲:“我卖100套房子的佣金,抵不上老板股票账户跳动的一个小数点。 ”
这种落差在2024年尤为刺眼:贝壳全年净利润同比下降30.8%,但高管账面上的“股权薪酬”依然坚挺。
虽然公司解释这是会计规则导致的数据虚高,但基层员工更关心的是:“为什么我们的绩效奖金说砍就砍,老板的股票说送就送? ”
4.68亿捐赠背后的危机公关
面对舆论风暴,彭永东在财报发布当天宣布捐赠900万股(约4.4亿元),用于经纪人医疗和毕业生租房补贴。
但网友发现,这些股票目前既未解禁也没套现,实际就是“空头支票”。
捐赠需要缴纳的税费可能高达上亿元。 有财务专家指出:“如果股价下跌,这笔捐赠的实际价值可能大幅缩水。
现在高调宣布,更多是为平息舆论的权宜之计。 ”
港股规则制造的认知鸿沟
这场争议暴露出内地与港股市场的认知差异。
在A股,高管薪酬只披露现金部分,但港股必须把股权激励算进去。
以小米为例,2021年雷军获发价值98亿元的股权,被误读为“年薪百亿”,其实这些股票要分十年解锁。
贝壳的情况如出一辙:股权激励的会计处理制造了天文数字,但和实际收入完全是两码事。
中概股回家的代价
贝壳之所以要折腾这些复杂操作,根源在于2022年从美股回港上市。
当时美国SEC对中概股的审计底稿审查步步紧逼,139家中概股被列入“预摘牌名单”,贝壳不得不选择港股双重上市。
为了符合港股规则,才上演了紧急赠送高管股票、会计数据暴增的连锁反应。 这场“天价薪酬”闹剧,本质是中概股回家路上被迫缴纳的“过路费”。
被误伤的“纸面富豪”
截至目前,彭永东和单一刚从未减持过贝壳股票。
如果按当前股价计算,两人持有的股票市值分别约为37亿和20亿元,但这些都是未解锁的“纸上财富”。
港股分析师指出:“这些股票可能分4-5年解禁,还要考虑股价波动和税费。
实际到手的钱,可能连账面的三分之一都不到。
”但对普通大众来说盈胜优配,4亿这个数字本身,就足够掀起一场关于贫富差距的情绪海啸。
日升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