提到徐光启,很多人只知道他是《农政全书》的作者,课本里说他是“明代农学家”。可很少有人知道,这位68岁才当上礼部尚书的“晚成者”,一辈子干的都是“开眼界”的事:43岁跟利玛窦学数学,翻译出《几何原本》(“几何”“直角”“三角形”这些词都是他创的);57岁在天津种番薯91快牛,让饥荒年的百姓能吃上饱饭;66岁用望远镜观测天象,修正了明朝沿用200年的历法。《明史》说他“雅负经济才,有志用世”,可当时的保守派却骂他“崇洋媚外,不读圣贤书”,连万历皇帝都曾把他的《农政全书》书稿扔在一边。
可翻开《明史·徐光启传》《农政全书》《徐光启集》,却藏着一个被“农学家”标签掩盖的真相:这位从上海农家走出的科学家,是明朝最“接地气”的“全才”。他会算农田的收成,也会算火炮的弹道;他能教农民种番薯,也能跟皇帝讲“地球是圆的”;他当官时不贪钱,只爱“收集数据”——在天津屯垦时,他记录“一亩地用多少粪、能收多少粮”,精确到“每斗谷重多少斤”。没有他的“拿来主义”,明朝可能还在用“算筹”算账;没有他推广的“救命粮”,明末的饥荒或许会饿死更多人。
【01】
展开剩余96%➮ 天津的“试验田”:57岁的老头,带着农民种出“救命粮”
1613年,51岁的徐光启被贬到天津,没抱怨“官小”,反而看中了这里“荒地多、靠近运河”的优势。他给皇帝上书:“北方人爱吃麦,南方人爱吃稻,可万一遭了灾,这两种粮都不耐饿。我在广东见过‘番薯’,埋在土里冻不死,一亩能收几千斤,能当救命粮。”(《徐光启集·农政疏》)
1. 把“外来番薯”变成“中国口粮”的硬功夫
当时的番薯,刚从菲律宾传到广东,北方人见都没见过,更别说种了。徐光启从广东托人运来“200斤番薯种”,在天津找了“10亩荒地”,自己带着两个老农试种。他不搞“文人瞎指挥”,天天蹲在地里记笔记:“埋藤要深3寸,浇水不能多,天旱时要松根”(《农政全书·番薯篇》)。
第一次收成就让人吃惊:10亩地收了“28000斤番薯”,相当于“种小麦的5倍产量”。他赶紧教周边农民种,还编了“番薯歌”:“根埋土,藤爬架,不怕旱,不怕涝,荒年能当半年粮。”(《天津府志》)到1620年,天津周边“种番薯的农户超过300家”,连河北、山东的农民都跑来学。后来明朝末年闹饥荒,北方很多百姓靠番薯活了下来,民间说“徐尚书送的不是番薯,是活路”。
2. 修水渠,让盐碱地变良田的创举
天津的土地多是“盐碱地”,种啥都长不好。徐光启带着农民“挖渠引水”,用“淡水洗盐”的办法改良土壤。他设计的水渠“宽3尺,深2尺,每隔50步设一个闸门”,既能排碱,又能灌溉(《农政全书·水利篇》)。他还算了笔账:“修一亩地的渠要500文钱,可改良后,一亩地多收2石粮(约240斤),两年就能回本。”
他在天津干了6年,修了“12条主渠,50条支渠”,改良出“1500亩盐碱地”,让天津从“缺粮区”变成“有余粮的地方”。当地百姓在渠边立了块碑,刻着“徐公渠”——这比任何“文名”都实在。
【02】
➮ 上海的“抗倭城”:文人带兵,靠“数学”守住家乡
1554年,22岁的徐光启还没中举,正在家乡上海读书,却遇上了“倭寇之乱”。一群日本海盗从海上打来,上海的土城墙“又矮又薄,一撞就塌”,百姓吓得往乡下跑。当时的县令慌了神,徐光启站出来说:“城墙得重新修,我会算‘怎么修最结实’。”
用“几何知识”设计的“抗倭城”
徐光启年轻时就爱读“数学书”,他说“修城墙不能凭感觉,得算角度、算厚度”。他设计的上海新城,“周长9里,高2.5丈,墙厚1.5丈”,关键是“拐角处做圆形”——他解释:“方形拐角容易被炮弹打塌,圆形能分散力道。”(《上海县志·城池篇》)
他还组织“民壮队”,教大家“怎么排阵、怎么用弓箭”。倭寇三次来攻,都被挡在城下,其中一次“倭寇架云梯攻城,徐光启让人从城上扔滚石,算好角度,一次砸伤20多个倭寇”(《徐光启年谱》)。后来的上海城,就是按他设计的样子扩修的,直到清朝还在用。百姓说:“没想到一个读书人,比武将还会守城。”
【03】
➮ 译《几何原本》:让“加减乘除”变成“逻辑思维”的开拓者
1600年,40岁的徐光启在南京见到了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,第一眼就被他带来的“三棱镜、世界地图”吸引。利玛窦说“西方有本《几何原本》,讲的是‘点、线、面’的道理,能教人怎么算、怎么想”,徐光启当场说:“我要把它译成中文,让中国人也能学。”
创造“几何”“直角”等词,给中国注入“逻辑基因”
翻译《几何原本》时,最大的难题是“没对应词汇”。比如“point”,徐光启想了三天,定为“点”;“line”定为“线”;“angle”难住了他,他结合“角”的形状,加了个“直”字,创造出“直角”。现在数学课本里的“三角形”“平行线”“对角线”,全是他当年定下的词(《几何原本·译序》)。
他花了“3年时间”,只译完了《几何原本》前6卷,却震动了学界。以前的中国算术,多是“算具体数”,比如“怎么分粮食”;而《几何原本》讲的是“推理”,比如“为什么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”。徐光启说:“学了这个,人会变聪明,不光能算账,还能想明白‘为什么这么做’。”(《徐光启集·几何原本杂议》)
后来的康熙皇帝,把《几何原本》当成“必修课本”;清末的詹天佑修铁路,用的就是徐光启译的“几何知识”算桥梁角度——这本文献,影响了中国科技400年。
【04】
➮ 编《农政全书》:300万字,装着“让百姓吃饱”的毕生心血
1625年,63岁的徐光启告老还乡,没闲着,把一辈子收集的“种田经验”编成书。他说:“文人写农书,不能只抄古书,得自己种过、试过才算数。”(《农政全书·自序》)
从“种棉花”到“治蝗虫”,全是“实用干货”
《农政全书》共“60卷,300万字”,分“农本、田制、农事、水利、农器、树艺”等12类,全是徐光启“亲测有效”的经验:
①他在上海试种“木棉(棉花)”,发现“深种不如浅种,早种不如晚种”,记录“最佳播种时间是清明后5天”(《农政全书·木棉篇》);
②他研究“治蝗虫”,跑了“10多个受灾县”,总结出“蝗虫产卵多在河边,冬天翻土能冻死虫卵”的办法,还画了“蝗虫生长图”,教百姓“什么时候灭虫最合适”(《农政全书·救荒篇》);
③他甚至算过“种一亩地的成本”:“种子20文,肥料50文,人工200文,收成好时能卖500文,能赚230文”——这是给农民的“致富指南”。
这本书出版后,成了“农家必备”,清代的《授时通考》(乾隆编的农书),一半内容抄的是《农政全书》。
【05】
➮ 被“忽视”的全能:他的“杂学”,全是为了“实用”
徐光启的争议,在于“不务正业”。当时的文人都在考科举、写诗文,他却“学外语、算几何、种番薯”,被骂“丢了孔孟的脸”。可他不管这些,说:“学问要是不能让百姓过得好,学它有啥用?”(《徐光启集·与友书》)
他懂“军事”,曾给皇帝设计“新式火炮”,算出“炮弹射程与角度的关系”;他懂“天文”,主持修订《崇祯历书》,引入“地球绕太阳转”的概念,让历法误差从“一天”缩小到“30秒”;他甚至懂“经济”,建议“开海禁、与外国通商”,说“互通有无,百姓能多赚钱”(《徐光启集·海防疏》)。
1633年,徐光启去世时,家里“只有几箱书、20亩田”,连办丧事的钱都是学生凑的。可他留下的“番薯、水渠、几何知识、农书”,却在默默滋养着中国:明末饥荒,靠番薯活下来的人超过“200万”;清代的数学家,几乎都受过《几何原本》的影响;直到今天,上海的老城墙遗址、天津的徐公渠旧址,还在诉说他的务实。
【06】
➮ 最后91快牛想说:真正的“正能量”,是把学问做在大地上
我们总爱用“大科学家”“农学家”给徐光启贴标签,却忘了他最珍贵的是“不端架子”——当官时不贪,被贬时不怨,一辈子盯着“怎么让百姓过得好”这个实在事。他的“杂学”,看似零散,其实都围着一个核心:实用。
《明史》评价他“光启雅负经济才,有志用世。及柄用,年已老,值周延儒、温体仁专政,不能有所建白”——可他没靠“专政”,靠的是“种番薯、修水渠、译 books”,照样在历史上留下了比很多“权臣”更深的印记。
一个人,能把“经世致用”四个字,用一辈子的行动写出来,不管过多少年,都值得被记住。你觉得徐光启最厉害的是哪件事?是种番薯、译几何,还是修城墙?欢迎在评论区聊聊——毕竟,能把“学问”变成“百姓实惠”的人,永远不会过时。
中国历史上,朱元璋是个绕不开的人物。他出身佃农,放过牛、讨过饭、当过和尚,最后却逆袭成明朝开国皇帝。这样的人生轨迹,在两千多年封建史里独一份。有人说他铁腕治国太严苛,但翻开史料就会发现,这位“平民皇帝”对百姓的好,实在硬核到让人佩服。今天就来聊聊,他到底干了哪些真正惠及底层的事。
【01】
➮ 对贪官“零容忍”:剥皮实草的狠,藏着对百姓的疼
朱元璋最让人印象深刻的,是对贪官的狠。这种狠,不是帝王的权术,而是从骨子里恨透了贪官——因为他自己就是被贪官逼到绝境的。
小时候,朱元璋亲眼见元朝官吏敲诈勒索,家里的粮食被抢走,父母和哥哥活活饿死。《明太祖实录》里记着他的话:“昔在民间时,见州县官多不恤民,往往贪财好色,饮酒废事,凡民疾苦,视之漠然,心实怒之。” 所以他当了皇帝,第一件事就是给贪官立规矩:谁敢动百姓的钱,就别想活。
他定的规矩有多严?《大明律》里写得明明白白:官员贪赃银60两以上,立斩。60两是什么概念?明朝初年,一个普通农民一年的收入也就20两左右。这还不够,朱元璋觉得“杀头”不够解气,又发明了“剥皮实草”——把贪官的皮剥下来,填上稻草,挂在官府大堂里,让后任官员天天看着。
洪武九年,发生了“空印案”。当时地方官员往京城送钱粮报表,怕数字对不上要返工,就带着盖好章的空白文书备用。朱元璋知道后怒了:“这不是给贪官造假留空子吗?” 一口气处理了全国1300多个府县的主印官,没有一个例外。
洪武十八年,又出了“郭桓案”。户部侍郎郭桓伙同地方官,私吞税粮2400万石(相当于明朝一年财政收入的一半)。朱元璋彻查后,处死了涉案的3万多官员,从中央到地方,只要沾边的全没跑。《明史·刑法志》里说,当时“郡县之官虽居穷山绝塞之地,皆悚心震胆,不敢为非”。
有人说他“杀得太狠”,但看看百姓的反应就懂了。史书记载,每次处决贪官,南京街头都挤满百姓,“老幼聚观,欢声动天”。因为他们知道,这个皇帝是真的在为自己撑腰。朱元璋自己也说:“朕惩贪腐,本为百姓,虽杀万官,不可惜也。”
这种铁腕,让明朝初年官场风气为之一清。洪武年间,官员们出门不敢坐轿子,怕被说铺张;收礼不敢超过一块肉、两斗米,怕触红线。《典故纪闻》里记着一个小故事:有个叫钱唐的御史,家里穷得买不起新衣服,穿着打补丁的官服上朝,朱元璋见了反而重赏——因为他清廉。
【02】
➮ 让百姓有饭吃:从“饿殍遍野”到“仓廪丰实”的逆袭
元朝末年,天下大乱。十几年战争打下来,中原大地“千里无鸡鸣,白骨露于野”。朱元璋登基时,全国人口只剩6000多万,很多地方的田地全荒了,路上到处是逃荒的人。
他知道,百姓最想要的不是皇帝的好话,是能吃饱饭。所以他当了皇帝,立刻推行“休养生息”,干的全是实在事。
第一件事:给农民分地。明朝初年,朝廷手里有大量无主荒地。朱元璋下命令:凡是流民,只要回家种地,官府就给田、给牛、给种子91快牛,还免三年赋税。《明太祖实录》里记,洪武三年到洪武十五年,全国共分给农民田地1.6亿亩,相当于现在10个江苏省的面积。
第二件事:移民屯田。当时山西、陕西一带人口多,河南、山东却没人。朱元璋组织了18次大规模移民,把山西人迁到河南,陕西人迁到山东。移民路上,官府给吃的、给盘缠,到了地方还给房子。洪武二十八年,光从山西迁到河南的百姓就有20万户,80多万人。这些人后来在新地方种地,慢慢都富了起来。
第三件事:兴修水利。朱元璋在位31年,修了多少水利?《明史·河渠志》里有数据:全国共修河道4162处,整治塘堰40987处。比如黄河,元朝时年年泛滥,朱元璋派大臣实地勘察,修了1300多里的堤坝,还在河边种了几百万棵树固堤。江南的太湖流域,修了200多座水闸,让万顷良田能灌能排。
这些事没白干。到洪武二十六年,全国垦田面积达到850万顷(比洪武初年翻了一倍多),粮食年产量3278万石,足够全国人吃一年半。《明实录》里说,当时“里巷之间,百姓丰足,道不拾遗”,连偏远的州县,粮仓都堆不下粮食,只能露天存放。
朱元璋对百姓的“好”,还体现在细节里。他规定:地方官要是敢额外收百姓一文钱,就打60大板;百姓要是被欺负,可以直接到京城告御状,沿途官员敢阻拦,斩。有个叫陈寿六的农民,被县吏欺压,带着几个乡亲跑到南京告状。朱元璋不仅处理了县吏,还赏了陈寿六银子和衣服,发圣旨说“谁敢动陈寿六,朕杀他全家”。这事记在《大诰》里,成了百姓心中的“护身符”。
【03】
➮ 给底层留活路:让穷人也能读书、有尊严
朱元璋没读过多少书,但他比谁都知道“没文化”的苦。所以他当了皇帝,特别重视让底层百姓读书。
他下令:每个村都要设“社学”,凡是8到15岁的孩子,不管家里有钱没钱,都能去读书。学费全免,课本由官府统一印发。《明史·选举志》里说,洪武年间全国社学有2万多所,连偏远的云南、贵州都有。有个叫陶宗仪的文人,在江南看到“乡村小童,皆能背诵《论语》《孟子》”,忍不住感叹:“从来没见过百姓这么爱读书的。”
不光是孩子,朱元璋还关心百姓的“养老”。他规定:村里要是有80岁以上的老人,每月给五斗米、一匹布;90岁以上的,再加一斤肉、一斤酒,由官府送到家里。孤寡老人没人养的,住进“养济院”,官府管吃管住。《典故纪闻》里记,当时南京的养济院有上千间房,里面的老人“衣食充足,终老天年”。
他甚至还管“就业”。明朝初年,有很多失去土地的流民,朱元璋让他们学手艺——会种地的去屯田,会织布的进官办作坊,实在啥也不会的,官府给工具、教技术。苏州有个叫沈万三的富商,想帮朱元璋修城墙,朱元璋说:“你有钱不如多雇些穷人干活,给他们口饭吃。” 后来沈万三雇了3万多流民修城,朱元璋还亲自去看了两次。
朱元璋做这些事,不是为了“名声”,而是真懂百姓的难。他在《大诰》里写:“朕本农夫,深知民间疾苦。” 所以他的政策,全是从“农民视角”出发——少收税、多给地、保平安、让孩子有书读。
【04】
➮ 结语:真正的“硬核”,是把百姓放在心里
朱元璋不是完美的皇帝,他的铁腕确实有争议。但翻开史料就会发现,这位“平民皇帝”的所有政策,都绕不开一个核心:让底层百姓能活下去、活得好。
他对贪官狠,是因为贪官吸的是百姓的血;他拼命搞生产,是因为知道“饿肚子”的绝望;他让穷人读书,是因为自己尝过“没文化”的苦。这些事,没有一件是为了“帝王的面子”,全是实打实的“百姓的里子”。
历史记住的,从来不是帝王的“权谋”,而是他给百姓留了多少活路。朱元璋用31年的时间,把一个“饿殍遍野”的烂摊子,变成了“仓廪丰实、百姓安康”的治世。这种从底层出发的“硬核”治理,或许就是他被后世称为“平民皇帝”的真正原因——因为他始终没忘,自己曾经也是那个需要被善待的普通人。
这大概就是历史最公平的地方:你对百姓有多真,百姓就会记你有多深。
提到王安石,几乎所有人都会想到“王安石变法”的波澜壮阔。这位北宋宰相推出的青苗法、募役法、方田均税法,搅动了北宋中期的朝堂风云,被《宋史》称为“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”。连列宁都称他是“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”,仿佛他的一生,就该是在朝堂上与保守派论战,在奏章里描绘变法蓝图。
可翻开《临川先生文集》(王安石诗文集)、宋代《宝庆四明志》(宁波地方志),还有明代《鄞县志》里的民间记载,却藏着一个被忽略的真相:王安石30岁到33岁(1047-1050年)在鄞县(今浙江宁波)当县令时,还没提出任何变法主张;他在鄞县的3年,干的全是“修水利、放青苗、办学校”的“小事”——这些事里,藏着他“民不加赋而国用饶”的最初实践,更藏着一个地方官“把百姓放在心里”的实在功夫。没有这3年的“鄞县试验”,后来的“王安石变法”可能只是空中楼阁;没有他在鄞县种下的“种子”,宁波或许成不了宋代“鱼米之乡”。
【01】
➮ 稻田里的“水网图”:王安石的“铁锹”,比他的奏章更实在
1047年,30岁的王安石到鄞县上任。刚到任,他就带着随从“遍历鄞县七乡”(《临川先生文集·上杜学士言开河书》),走了14天,发现最大的问题是“水”:鄞县靠海,有雨就涝,无雨就旱,“十年九灾,百姓靠天吃饭”(《宝庆四明志》)。当时的农田,要么被海水淹得“稻苗枯死”,要么因缺水“颗粒无收”。
1. 用“徒步调研”画出的“治水地图”
王安石不看前任留下的“旧档案”,非要自己走。他带着“里正”(村吏),白天量河道宽度,记水位高低;晚上在油灯下画“水网图”,标注“哪条河该挖深,哪座坝该加固”。14天里,他走了“三百余里”(约150公里),脚磨出了水泡,就用布裹着继续走。
调研结果让他心惊:鄞县有“东钱湖、广德湖”两大湖,可连接湖泊与农田的“支渠”大多淤塞,“能通水的不足三成”。他在给上司的信里写:“水是鄞县的命,渠是水的路,路不通,命就活不了。”(《临川先生文集·上王司封书》)
2. 让“百姓自愿修渠”的办法
修渠要花钱、要人。王安石没像其他县令那样“强征徭役”,而是“先修最急需的”:他选中“东乡七渠”(连接东钱湖与农田的七条水渠),说“修通这七条渠,今年秋收能多打三成粮”。他让“受益的农户”出劳力,“一户出一人,自带工具,官府管饭”。
为了让大家信他,他带头扛铁锹挖渠。《鄞县志》记载,有次挖渠遇到硬土,百姓“累得不想动”,王安石脱了官服,挥锹挖了“两丈远”(约6米),说“我挖的这段,算我家的地”——百姓见县令带头,干劲大了,原本要3个月完工的渠,2个月就通了。
3. 修“海塘”防海水倒灌的远见
鄞县靠海,潮水一涨就淹农田。王安石发现,旧海塘“矮而薄”,大潮一来就垮。他决定修“石塘”:用“条石”(长3尺、宽1尺的石头)垒墙,石头之间灌“糯米灰浆”(糯米汁加石灰),塘底打“松木桩”(防地基下沉)。
这在当时是“大工程”,要花“钱五百万”(北宋铜钱)。王安石没向上级要,而是“劝谕”县里的富户:“海塘修好了,你们的田也保得住,现在出钱,是为子孙留饭吃。”富户们凑了“四百万”,他再从县府库房补“一百万”,终于修成“长三十里”(约15公里)的新海塘。
当年秋天,鄞县遇“百年一遇大潮”,旧塘全垮了,新塘却“安然无恙”,保住了“两千亩稻田”(《宝庆四明志》)。百姓把这塘叫“王公塘”,直到明代还在使用。
【02】
➮ 粮仓里的“青苗钱”:王安石的“算盘”,比他的笔更贴心
1048年春天,鄞县遭“春荒”。百姓“青黄不接”,只能向“地主借粮”,利息高得吓人——“借一石,秋天要还两石”(《临川先生文集·上运使孙司谏书》),很多人“还不起债,卖儿卖女”。王安石看在眼里,想出个“新办法”:县府借粮给百姓,利息只要“一石还一斗”(10%)。
1. 让“官府借钱不坑人”的规矩
他先查县府粮仓,有“存粮七千石”(约42万斤)。他定下三条规矩:
①只借给“种地的农户”,不借给“游手好闲的人”;
②按“家里有几亩地”借,“十亩地借一石”,不多借;
③秋天“粮食熟了再还”,还不起的“可还稻谷、小麦,按市价折算”。
他让“里正”挨家登记,谁家要借、借多少,记在“青苗簿”上,当众宣读,不准“里正”多拿多占。《鄞县志》记载,当年春天,全县“三千户农户借到粮”,没一人被刁难。
2. 让“借钱能还上”的盘算
有人劝他:“百姓要是不还怎么办?”王安石笑说:“借的时w13.7tjn.cn候就想好怎么还。”他让借粮的农户“互相担保”,“五户为一保,一户不还,四户帮忙还”,但“绝不让保户替还超过自己借的数”。
秋天收粮,农户们“主动还粮”,县府粮仓不但没少粮,还多了“七百石利息粮”(10%的利息)。王安石把这多的粮,又借给“秋收后缺种子的农户”,形成“良性循环”。他在日记里写:“百姓不是想赖账,是之前的利息太狠;官府讲规矩,他们比谁都守信用。”(《临川先生文集·鄞县经游记》)
【03】
➮ 学堂里的“读书声”:王安石的“教鞭”,比他的文章更有温度
鄞县在北宋初年,“全县只有两所乡学,十个秀才”(《宝庆四明志》),百姓“宁愿让孩子种地,也不愿送上学”,觉得“读书没用,不如学打鱼”。王安石说:“要让百姓富,先让百姓知理;知理,得靠读书。”
1. 把“寺庙改成学堂”的巧劲
他发现鄞县有“废弃寺庙十一座”,“有房有地,闲着可惜”。他选了“最气派的三座”,改成“县学”和“乡学”:庙里的佛像搬到角落,大殿改成“讲堂”,偏殿改成“书房”,还保留了“僧人住的小屋”,让“懂学问的僧人当老师”(宋代僧人多识字)。
他亲自写“招学告示”,用大白话写:“送孩子上学,不用交学费,官府发笔墨;学三年,能写账本、能看懂告示,不当睁眼瞎。”百姓看“不花钱还能学本事”,纷纷送孩子来,第一年就招了“两百多个学生”。
2. 教“有用的学问”的实在
王安石不让学生只背“之乎者也”,而是加了“算术课”(教算账)、“水利课”(教看水情)、“农技课”(教种水稻)。他找“老农民”来讲“什么时候插秧最好”,找“老船工”来讲“怎么看潮汐”,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。
有个叫“陈五”的渔民儿子,在学堂学了“算术”,回家帮父亲记账,“再也没算错过鱼的重量和价钱”。陈五后来成了“渔行掌柜”,总说:“是王县令让我从‘睁眼瞎’变成‘明白人’。”(《鄞县志·人物传》)
【04】
➮ 鄞县3年的“种子”:为什么说这里藏着变法的“根”?
王安石离开鄞县后,又在舒州(今安徽潜山)、常州等地当官,直到1069年当上宰相,才推出“王安石变法”。可细看变法内容,全是鄞县经验的“放大版”:
①变法里的“青苗法”,就是鄞县“借青苗钱”的全国推广,连“五户联保”“10%利息”的规矩都一样;
②变法里的“农田水利法”,核心是“修渠、筑塘”,和他在鄞县画的“水网图”思路相同;
③变法里的“太学三舍法”(改革教育),最早的实践就w14.7tjn.cn是鄞县“寺庙改学堂”,教“有用的学问”。
《宋史·王安石传》说他“在鄞县,行之有效,乃敢施于天下”——没有鄞县3年的“试错”,他可能不敢在全国推行变法;没有鄞县百姓的“认可”,他可能扛不住保守派的攻击。
【05】
➮ 王安石的“治县密码”:好官的本事,从来不是“唱高调”
王安石在鄞县,没写过“为民请命”的豪言壮语,却干了三件“百姓记了一千年”的事。他的本事,藏在三个“实在”里:
1. 他懂“百姓要的是饭,不是口号”
百姓不在乎“县令是不是才子”,只在乎“今年能不能多收粮”。王安石到鄞县,先修水利、借青苗,再谈读书——吃饱饭,才是最大的道理。他在给朋友的信里说:“治县如种稻,先松土、浇水,再盼丰收;光喊‘要丰收’,稻苗不会自己长。”(《临川先生文集·与马运判书》)
2. 他会“把大事拆成小事,一件一件干”
修水利难?先修七条渠,再修海塘,最后修支渠,3年修成“鄞县水网”。办学堂难?先改三座庙,再招学生,最后加实用课,一步步来。他从不贪多求快,说“事要一件一件做,做一件成一件”。
3. 他肯“放下架子,听百姓说”
王安石在鄞县,常“坐在田埂上和农民聊天”,问“这渠该往哪挖”;“蹲在渔船上和渔民说话”,问“潮水什么时候最大”。他的“青苗法”最初没“五户联保”,是听了老农“怕有人借了不还”的提醒才加上的。《鄞县志》说他“见人就问,问了就改”,没一点“才子县令”的架子。
【06】
➮ 最后想说:伟大的改革,往往从“脚下的泥土”里长出来
我们总爱说王安石是“变法先锋”,记得他和司马光的论战,却少有人知他在鄞县扛过的铁锹、算过的粮账、教过的学生。鄞县的百姓,至今还在东钱湖边上的“王安石庙”里烧香,不是因为他变法多厉害,是因为“他让鄞县有了水、有了粮、有了读书人”。
就像他自己说的:“治天下,先治县;治县,先治心——心在百姓身上,办法总比困难多。”
你去过宁波吗?走在东钱湖的堤坝上,会不会想起那个30岁的年轻县令,正带着百姓挥锹挖渠?欢迎在评论区聊聊——毕竟,能被记住的改革家,从来不是只会在纸上画蓝图的人,而是肯弯下腰、弄脏手的人。
在历史的长河中,唐太宗李世民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明星。他开创的“贞观之治”,让大唐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。然而,这位伟大的帝王也有着一些备受争议的私德问题,比如玄武门之变中杀兄逼父,以及纳弟媳杨氏为妃等。但令人奇怪的是,后世对他的这些行为却很少苛责。这究竟是为什么呢?今天,我们就来深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。
【01】
➮ 玄武门之变:权力斗争的无奈之举
(一)历史背景与权力争夺
隋朝末年,天下大乱,李渊在李世民的帮助下起兵反隋,最终建立了唐朝。在唐朝统一的过程中,李世民南征北战,立下了赫赫战功。他的威望和势力逐渐超过了太子李建成。李建成作为李渊的嫡长子,本应是皇位的合法继承人,但他担心李世民会威胁到自己的地位,于是联合齐王李元吉,试图打压李世民。
在这种情况下,李世民为了自保,不得不发动了玄武门之变。他在玄武门设下埋伏,杀死了李建成和李元吉,随后逼迫李渊立自己为太子,并最终登上了皇位。
(二)后世对玄武门之变的评价
玄武门之变是李世民人生中的一个重大污点,他也因此背负了杀兄逼父的骂名。但是,从历史的角度来看,这场政变也有其必然性。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,权力斗争是不可避免的,李世民如果不采取果断措施,很可能会被李建成和李元吉所杀。
此外,李世民在政变后并没有对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势力进行大规模的清洗,而是采取了宽容的态度,任用了一些李建成的旧部,如魏征等。这使得唐朝的政治局面很快得到了稳定,为“贞观之治”的开创奠定了基础。
【02】
➮ 纳弟媳杨氏:时代风俗与政治考量
(一)唐朝的社会风俗
唐朝是一个开放包容的朝代,社会风气比较自由。在当时的胡汉融合背景下,收继婚(即娶亲属的妻妾)并不罕见。这种风俗在鲜卑等游牧民族中尤为常见,而李唐家族本身就有鲜卑血统,因此对这种行为的接受度相对较高。
杨氏出身隋朝皇室,是隋炀帝的女儿。她嫁给李元吉后,成为了齐王的妃子。玄武门之变后,李元吉被杀,杨氏被李世民纳入后宫。在当时的社会观念中,这种行为虽然不符合儒家的伦理道德,但也并没有引起太大的争议。
(二)政治联姻的需要
李世民纳杨氏为妃,除了受到时代风俗的影响外,还有着政治上的考量。杨氏背后有着强大的隋朝皇室势力,李世民通过娶她,可以拉拢隋朝的旧部,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。
此外,杨氏为李世民生下了曹王李明。李世民将李明过继给李元吉,一方面是为了安抚李元吉的旧部,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显示自己的宽容和大度。这种政治手段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是非常常见的。
【03】
➮ 贞观之治:伟大功绩掩盖私德瑕疵
(一)政治清明与社会稳定
李世民即位后,励精图治,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。他虚心纳谏,任用贤能,如房玄龄、杜如晦、魏征等,形成了良好的君臣关系。在他的治理下,唐朝的政治局面焕然一新,社会秩序得到了极大的稳定。
李世民还注重法律的制定和执行,他颁布的《贞观律》是中国古代法律的典范之一。这部法律不仅保障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,也为唐朝的长治久安奠定了基础。
(二)经济繁荣与文化昌盛
李世民推行了均田制和租庸调制,减轻了农民的负担,促进了农业的发展。他还鼓励商业贸易,加强了与周边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。在他的统治下,唐朝的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,出现了“稻米流脂粟米白,公私仓廪俱丰实”的繁荣景象。
唐朝的文化也在李世民的支持下得到了极大的发展。诗歌、书法、绘画等艺术形式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,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的文人墨客,如李白、杜甫、王维等。
(三)民族融合与对外交流
李世民采取了开明的民族政策,他尊重各民族的文化和习俗,通过和亲、册封等方式,加强了与周边少数民族的联系。他被尊为“天可汗”,成为了各民族共同的领袖。
在对外交流方面,李世民积极开展外交活动,与日本、朝鲜、印度等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。唐朝的文化和技术也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了世界各地,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。
【04】
➮ 历史评价:功过是非的权衡与选择
(一)传统史家的评价
传统史家对李世民的评价大多是褒大于贬。他们认为,李世民虽然在私德方面存在一些瑕疵,但他的功绩是不可磨灭的。他开创的“贞观之治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辉煌时期,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
例如,《旧唐书》评价李世民:“贞观之风,至今歌咏。”《新唐书》也称赞他:“盛哉,太宗之烈也!其除隋之乱,比迹汤、武;致治之美,庶几成、康。”
(二)现代学者的观点
现代学者对李世民的评价更加客观和全面。他们认为,李世民是一个复杂的历史人物,他的私德问题和功绩都应该被客观地看待。
一些学者指出,李世民的私德问题反映了他作为一个帝王的权力欲望和人性弱点。但是,他的功绩也确实为唐朝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。因此,我们不能因为他的私德问题而否定他的历史地位。
(三)历史的选择
历史是由人民创造的,但历史人物的选择也会对历史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。李世民在面对权力斗争和私德问题时,做出了自己的选择。他的选择虽然在当时引起了一些争议,但从长远来看,他的功绩为唐朝的繁荣和发展奠定了基础,也为中国历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。
因此,我们应该以历史的眼光来看待李世民的私德问题,既要看到他的不足之处,也要看到他的伟大功绩。只有这样,我们才能对历史人物做出客观、公正的评价。
【05】
➮ 结语:伟大功绩下的私德争议
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帝王,他的私德问题虽然备受争议,但他的功绩却是不可磨灭的。他开创的“贞观之治”让唐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,他的开明政策和伟大功绩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
在评价李世民时,我们应该以历史的眼光来看待他的私德问题,既要看到他的不足之处,也要看到他的伟大功绩。只有这样,我们才能对历史人物做出客观、公正的评价。同时,我们也应该从李世民的历史中汲取教训,认识到权力斗争的残酷性和私德问题的重要性,在现实生活中,我们应该注重自己的品德修养,做一个有道德、有责任感的人。
最后,让我们以一句诗来结束本文:“太宗皇帝真长策,赚得英雄尽白头。”李世民的伟大功绩将永远铭刻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,他的私德问题也将成为人们讨论的话题。但无论如何,他都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不可忽视的伟大人物。
发布于:安徽省日升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